卷耳
诗经·国风·周南〔先秦〕
采采卷耳,不盈顷筐。嗟我怀人,寘彼周行。
陟彼崔嵬,我马虺隤。我姑酌彼金罍,维以不永怀。
陟彼高冈,我马玄黄。我姑酌彼兕觥,维以不永伤。
陟彼砠矣,我马瘏矣。我仆痡矣,云何吁矣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在繁盛的卷耳丛中采摘,半天的时间还不满一小筐。唉,对心上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,菜筐被弃在大路旁。
攀越高高的土石山,马儿疲惫不堪,神态颓丧。且让我斟满金壶的酒,慰藉我离别的思绪和忧伤。
登上高高的山脊梁,马儿腿软已显迷茫。且让我斟满大杯的酒,消解我心中长长的悲伤。
艰难地攀登乱石冈上,马儿累倒在一旁。仆人精疲力尽,(我心中)多么感叹忧愁啊!
注释
采采:茂盛。一说谓采了又采。毛传作采摘解,朱熹《诗集传》云:“非一采也。”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则认为是状野草“盛多之貌”。
卷耳:苍耳,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,嫩苗可食
赏析
《卷耳》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。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。旧说如“后妃怀文王”“文王怀贤”“妻子怀念征夫”“征夫怀念妻子”诸说,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;另外,日本的青木正儿和中国的《诗经》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《卷耳》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。这些看法反映出对《卷耳》篇章佳妙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。
《卷耳》四章,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;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。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,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。诗人坚决地隐去了“女曰”“士曰”一类的提示词,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
创作背景
关于此诗的背景,《毛诗注疏》曰:“《卷耳》,后妃之志也,又当辅佐君子,求贤审官,知臣下之勤劳。内有进贤之志,而无险诐私谒之心,朝夕思念,至于忧勤也。”余冠英《诗经选》云:“这是女子怀念征夫的诗。”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6-8
2、
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8-10
简析
《卷耳》是一首杂言古诗。这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诗作,描写一位女子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她远行在外的丈夫,想象他在外经历险阻的各种情况。全诗四章,每章四句。第一章实写,二、三、四章是想象的情况,虚实结合。诗中先以思念征夫的妇女口吻来写,然后以思家念归、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口吻来写,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、同一时段中展开,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。全诗语言优美自然,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,亦通过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。
揠苗助长
孟子〔先秦〕
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芒芒然归,谓其人曰:“今日病矣!予助苗长矣!”其子趋而往视之,苗则槁矣。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。以为无益而舍之者,不耘苗者也;助之长者,揠苗者也,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(闵 通:悯)
佝偻承蜩
庄周〔先秦〕
仲尼适楚,出于林中,见痀偻者承蜩,犹掇之也。仲尼曰:“子巧乎!有道邪?”曰:“我有道也。五六月,累丸二而不坠,则失者锱铢;累三而不坠,则失者十一;累五而不坠,犹掇之也。吾处身也,若厥株拘;吾执臂也,若槁木之枝;虽天地之大,万物之多,而唯蜩翼之知。吾不反不侧,不以万物易蜩之翼,何为而不得!”孔子顾谓弟子曰: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,其佝偻丈人之谓乎!”
巫山神女
佚名〔先秦〕
姑媱之山,帝女死焉,其名曰女尸,化为草,其叶胥成,其华黄,其实如菟丘,服之媚于人。《山海经》
昔者先王尝游高唐,怠而昼寝,梦见一妇人曰:‘妾,巫山之女也。为高唐之客。闻君游高唐,愿荐枕席。’王因幸之。去而辞曰:‘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,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。朝朝辞暮,阳台之下。’旦朝视之,如言。故为立庙,号曰朝云。《高唐赋》
郭景纯云:丹山在丹阳,属巴。”丹山西即巫山者也。又帝女居焉。宋玉所谓:“天帝之季女,名曰瑶姬,未行而亡,封于巫山之阳。精魂为草,寔为灵芝。”所谓“‘巫山之女,高丘之阻。《水经注》